“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一个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内涵的教师。”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教学相关负责人谢晖的从教宣言。
谢晖投身教育数十载,始终深耕讲台,做学生的“引路者”“知心人”。他是严谨的学者,是和蔼的长辈,是负责的师长,从奋战科研教学一线到着力课堂信息化创新改革,谢晖将科研应用转化于教学,倾其所能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点亮前行路上的灯火。

站稳讲台,不忘初心教书育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从踏入教学岗位起,谢晖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培养学生倾尽心力、积极探索。
在现代工科微生物学的课堂上,同学们纷纷称谢晖为“神仙老师”。从热播电视剧到高票房电影,从时事热点到最新游戏,谢晖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课程知识点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自得地讲,学生沉浸地听。“谢老师的课内容太有趣,我们都来不及走神。”“课堂表现良好,还能得到谢老师精心准备的文创大礼包,这么接地气的老师哪里找!”谢晖从不点名,但每堂课的学生都会挤满整间教室。
在参与过谢晖课堂教学的本科生眼中,谢老师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进生物学的内容。生科院的生物类专业学生在西电特色培养方案下具有极强的工学背景,如何让学生有机地将所学工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和生命科学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生命科学跨学科交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谢晖将新工科交叉理念、工程化应用、生物信息学、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前沿进展理论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为学生构建串联式的知识体系,对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养成系统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扎根基础教学五年后,谢晖积攒出了一本厚厚的手写教案,这是他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他想到,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将这些思路凝练下来——编写教材、总结经验,为更多教师提供可复用的课堂模式。
创新理念,升级课程推进改革
2010年,谢晖入职西电生科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在使用传统教材授课时,谢晖发现,尽管国内现有的微生物类教材已经非常完善,但仍难以应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理工背景教学需求,便开始自己编辑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科交叉内容教案指导教学。
“每学期我都会跟学生们开展三次问卷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想要反馈的问题。当时学生有个普遍的建议——谢老师讲的好,但是这些知识课本上都没有,全靠复印教案补充知识,对课后复习而言不够清楚明白。” 2017年以来,谢晖先后主持了3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和3项校级重点攻关项目,在国家新工科建设要求推动下,他凭借先前于一线教学中打下的基础,主编并出版了适合于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学习的专业书籍《现代工科微生物学教程》《现代工科微生物学实验教程》《人工智能生物学》及《现代工科实验室安全》。新教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好地解决了工科院校微生物类专业课程工科应用体现不足、学科交叉融合缺乏、工科生生物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当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西电特色学科知识的熏陶,他们便会产生更强的专业认同感、母校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立足西电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文化底蕴和致力于学科交叉的独特优势,谢晖将厚德求真的特质和复合创新的特色融合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去。他认为,在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做好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好教书育人这一伟大“工程”。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在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进行总结、实践、再总结后,谢晖创立了“五位一体内涵式创新教学体系”,通过立体化、信息化、闭环式、混合交互的多元素微生物学课程,使学生深度掌握所学知识并继续产生一系列创新应用和拓展。该体系指导的教学活动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积极的反响,学生的自主化学习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及期末成绩均有显著性提升。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智能评价的学生学习效果研究”是谢晖着眼于课堂教学信息化创新改革的教学研究课题。在智能评价平台上,基于学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学习过程的实时反馈数据,能实现多模态大数据基础下的学生学习效果公正量化评价和智能预测预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分阶段实时反馈,学生在了解以当前的学习状态最终能拿到的可能分数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在前中期预测分数不理想,通过参考平台建议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模式调整,最终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谢晖将研究内容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自主创新的理论成果,在国内主流权威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创新性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并获中国科学院权威期刊年度十佳高被引论文;应邀参加10余场省部级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并做专题报告,持续开展50余场校内外公益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这些成就和认可激励着谢晖一以贯之地为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服务大局,推出金课打造品牌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后,谢晖认识到,创新是学科进步保持生命力的“源头水”,人人可复用、人人易上手的成果是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他想创作更多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大局的高质量课程内容。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时间是靠拼凑挤出来的”,这是谢晖常说的一句话。2015年,谢晖在学校项目支持下录制《现代工科微生物学》网上课程,追求完美的他过了半年“早出晚归”的日子。白天进行正常的课程教学与学术科研工作,晚上十点下班后驱车40公里前往视频公司连夜录制微课。谢晖将自己想要传授学生的全部知识点融进了每期10-15分钟、共163期的微视频里。“轻松易懂、重点突出、有趣不枯燥”,他将这套课程作为给学生的课后补充,尽管不强制要求学习,学生们还是极力推荐,几乎人人都听完了网课的内容。
在此套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谢晖带领团队打造了具有西电特色的生命科学微生物学“金课”,并在全校及省内兄弟院校范围推广,系列课程整合至西电智课平台开展全面应用。

疫情期间,基于谢晖团队打造的创新课程体系开展的在线教学有效保证了学生居家学习质量,加以学习效果评价系统辅助,极大激发了学生在线学习热情,获批陕西省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典型案例等荣誉并向多所高校推广实施。疫情初期,谢晖还通过课程公众号发布了一系列原创自制微课和专题讲座,科普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立德树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谢晖大大小小的课堂中,他总是将课程知识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抓住课程育人本质,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我讲前沿进展,说起国内的成果成就,他们都倍感骄傲、备受鼓舞。”谢晖从情感、方法和应用出发,以科学家精神、唯物辩证法、新工科学科交叉等理论入手,自学科历史、大局贡献、核心技术、战略需求等内涵外延,注重教学相长,让知识插上思想的翅膀。“活用唯物辩证法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它符合自然科学规律,从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阐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且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谢晖始终认为,只有自己率先成为好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才能成为学生眼中的“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楷模典范,更好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十年间,谢晖在专业科研方向上不断探索超越。他在基于光学成像的模式生物应用及认知脑功能成像方向的研究课题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SCI检索论文、主持国家及省级各类自然科学基金5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谢晖始终坚持,要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指引学子们带着西电励学笃行的烙印进入社会,为国家事业发展作贡献。
有情怀、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这是谢晖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上都会对学生提出的希望。辛勤耕耘在生物学教育、科研一线的谢晖,将继续诠释奉献、钻研和进取精神,以三寸粉笔书写铸魂育人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