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九重霄,手植桃李花
——记空间院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在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实验室,钱学森的雕像静静伫立在柔和的灯光里,此生只为国家谋的信念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被空间院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追随。
年轻有为
院士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平均年龄不足40岁。
在西电的诸多科研团队中,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都可以算得上是一支较为年轻的团队。
虽然年轻,但团队在科研上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毫不含糊。在包为民院士、李小平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面向发展新型高速飞行器需求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测控通信“黑障”问题的缓解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牵头负责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平台,在科学实验、技术攻关、教育教学方面屡创新绩,曾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出版《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电磁波传播理论与通信技术》专著。
“科研做的好,教学也不差”,科研人教学也毫不含糊。在科研特别忙碌的情况下,这个年轻的团队利用其教师“宽口径”的特点,根据每位教师的方向有区分度,开发新课,打造特色课程。在面临科研和教学的时间精力难以分配的普遍难题下,团队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一人上好一门课,避免精力过分分散;又依靠合力优势,一批老师侧重教学,一批侧重科研,但是都得做,有主有辅,相互配合”,把团队力量集中起来,拿出最好的成绩回馈学生。
取得优秀成绩的团队总有属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理念。团队以包为民院士、李小平教授为带头人,骨干层次分布合理,学科方向优势突出。在调研其他高校的“钱班”并拜访与钱学森有关的秘书、机构和亲人后,团队逐步打造了具有西电特色的“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引进淘汰和选拔模式,力求在钱学森对教育和对空间科学的希望中培养中国新一代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和空间科学人才。“凝心聚力,破‘障’前行”是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的口号。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这个年轻的团队继续着钱学森的步伐,踏踏实实做事,不东张西望,不搞浮华和炫耀,为中国“航天强国”的建设贡献西电力量。
一步一个脚印。在这个年轻的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团队里,一批“有科研能力,可以独挑大梁”的青年教师骨干已经基本形成,这个很有希望的团队依靠彼此间宽容信任和优势合力,在新时代继续发扬着“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
为师为范
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坚持凝心聚力、创新思维、合纵连横、融合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课程思政建设、科研重大项目申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争做“四有好老师”等中心工作,与多个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研究所、中电集团研究所等单位积极拓展合作,汇集多方资源,打造创新合力,牵头建立了“空间测控通信联合创新实验室”“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与特种测量联合研究中心”、本科生“梦想工坊”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平台,拓展博士联合培养。
团队注重以文化人,营造氛围。每周举办一次学术沙龙,搭建交流平台、碰撞思维火花,主题多样,相互启迪;每学期牵头主办一次“读书交流会”,通过师生共同筹备、主动参与诵读,将该活动打造成为促进师生交流、浓郁文化氛围、凝聚团队力量的活动平台和思政讲坛。多年来,团队主要成员还坚持以“教育扶贫”为切入点,多次赴荆姚开展贫困帮扶工作,对接学校三年级、9名贫困生,结成了长期帮扶关系持续联系,致力于扶志扶智、孕育梦想。
李小平教授是团队的一员,她尤为重视学生的创意发挥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建立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和“梦想工坊”,全功能创新概念实现场地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2015年,由本科生为骨干自主研发的“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发射上天,正是空间院本科生系统工程培养理念的一次成功案例。
作为研制“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的主要骨干,提起和“小伙伴”亲手研制的小卫星作为航天产品进入太空时,钱班学生张子恒仍难以抑制心中的雀跃,“绝对是学院给我们的一颗巨大彩蛋,这样的锻炼机会同学们想都不敢想!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再到最后完成测试,就像亲身出演了一部“烧脑”大片,让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说实话,期间经历过很多失败,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好在有李小平等老师们的暖心鼓励和不断打气,让我们最终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和希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这个“钱学森之问”团队从没有放弃回应。在实践中逐步进行教育探索,寻求更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致力于为学生创造积极活跃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们学以致用,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政教育,促进学生思考。为师为范教书匠,薪火相传桃李香。
薪火相传
奋勇拼搏、以老带新,在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中,资深专家学者以身示范、年轻带头人争相涌现、以包为民院士、李小平教授等为首的学术领军、以刘彦明教授为头雁的三好三有师生、以“华山学者”学术菁英黄河、973项目中坚石磊、“觅音”计划骨干方海燕、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精英刘东林、孙海峰等为首的年经力量构成了老中青一体、传帮带延续、层次分布合理的科研团队。
团队以老一辈航天人为榜样,教育培养学生对探索空间科学的渴望,形成了先进的培养理念,完善的培养体系,形成了从学士、硕士至博士的贯穿式教育培养,科学定位,特色鲜明。团队教学以仪器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为依托,团队老师承担了从本科基础课程、专业课,至硕士和博士的专业课等10余门行业特色鲜明、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强的课程,培养了以投身973项目第一线的姚博、急智攻关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的孙斌、负责重大仪器项目设备真空系统技术的吴靖雯等为首的100余名从事航天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优秀硕博毕业生,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电赛、TI杯竞赛、互联网+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中俄大学生小卫星创新设计等国内国际各种科技竞赛与创新实践中获奖80余人次。
这个最美教师团队对于“美“的理解就是踏实和拼搏。在对年轻一代的老师和青年学生的寄语中,李小平教授提到了两点,“一是坚持,只有坚持下来才可能会成功;二是热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渴望,不是图名图利,不是别人要求做”。老一辈的殷切教导和身体力行,作为团队的一部分深嵌于新一代科研人的心中。
“李老师对待工作极大的热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团队里一起日夜奋战的每一个人都深受鼓舞。”空间院教师方海燕还谈到,学院及课题组这些年的发展,无不凝聚着李小平的心血,尤其是在年青教师的培养方面,李小平一直用心良苦,“这点我深有体会,刚进课题组时,我的专业与课题组的研究差异较大,但李老师认准成长需要磨练,对我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仍然让我负责了一个方向的研究,从故障诊断到脉冲星导航,一步一步,在她的耐心指导和扶持下,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承担项目和带领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敢于担当、奋勇拼搏、优秀卓越”是李小平对团队的评价。寥寥数语的背后,一代代航天人雕塑般身姿横亘在新中国的历史和浩渺宇宙中:“他用绚丽多彩的人生/和对祖国母亲的忠心赤胆/在茫茫太空谱写了一部/如此惊天动地的诗篇”。心系九重霄,手植桃李花,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电磁科学研究团队还将继续追随前辈们的步伐。